出路——老板們紛紛考慮轉向外貿
“陣痛”,倒逼著眾臺掛歷企業改變。
11月9日,蒼南臺掛歷行業協會召集了四五十家臺掛歷企業,分析當前形勢并提出明年的打算。協會一位工作人員回憶,“大家一致認為,臺掛歷企業要馬上減少生產規模,做好轉型升級,明年要努力拓展國際市場等。”
蔡步棉已經計劃好初步的調整方案。“結合每個國家不同的文化,在臺掛歷的頁面上,可以考慮做成國外的風土人情、風光,國外的藝術等,總之要適應國外市場的消費需求。”
而金景喜等則認為,義烏臺掛歷企業的出路之一,是改行轉行。
作為義烏市映竹彩印包裝有限公司的老板,金景喜已經決定明年不生產臺歷、掛歷等產品,改成主要生產包裝紙、包裝盒等滿足外貿出口需求的其他產品。
為什么不讓臺掛歷市場,今后從“官”走向“民”,做百姓市場?老板們有一本“經濟賬”——
“臺掛歷走公款消費,價格能賣到七八元一本,而且版權費等各項成本要低一些,毛利能達到約10%。
也就是說,一本臺掛歷賣給單位,毛利有一元錢左右;臺掛歷賣給老百姓,印量大,版權費等各項成本高,幾元錢一本的臺掛歷,才掙一兩毛錢。到老百姓那邊,一般是做跑量的,沒多少賺頭。”
不管怎么樣,所有的信息顯示,臺掛歷等相關產品是不可能再走“公款消費”之路。這扇大門已經嚴嚴實實地關閉。
學者觀點——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徐劍鋒:
企業不能過份依賴公款消費
對臺掛歷等受到“三公消費”較大影響的經營者來說,不能把自己的產品依托在公款消費上。消費包括政府消費和民間消費兩大類,一旦經營者過于依賴政府消費的話,腐敗或不公平競爭等現象都會冒出來。
從未來看,財政支出肯定會越來越嚴格。特別是“三公經費”,將越來越透明,監督管控也越來越嚴格。
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下,一些經營者要適時調整自身的市場方向,把原來依托公款消費為主,轉換成依靠民間消費為主,以民間消費需求為導向,進行差異化與多樣化生產。
雖然在這個調整的過程中,一些企業會經歷“陣痛期”,但是這種調整也是企業所必需面對,必須跨過去的“門檻”。從長遠來看,企業最終的出路,還是要靠民間消費,也就是真正的市場需求。